|   无障碍浏览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城北街道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发布时间:2024-12-31 19:55 信息来源: 永济市城北街道办事处 【字体: 打印本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执法工作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国办发(2023)27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为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法为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注重实效、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行政执法队伍能

  力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问责,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5年底,全街道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行政执法工作体系、队伍素质、监督机制和能力、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满意度大幅上升。

  二、任务分工

  (一)实施行政执法能力全员培训工程

  1.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行政执法领域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基层行政执法单位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行政执法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持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养和本领。

  2.明晰执法培训责任。组织开展分类分级分层培训,确保行政执法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培训,其中公共法律知识培训不少于30学时,业务知识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不少于30学时。积极组织实施本单位行政执法人员公共法律知识培训。统筹本单位统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每年制定本单位专门业务培训计划,由执法队副队长督促指导完成行政执法的业务培训。同时按《方案》要求,每年至少完成一次对行政执法队伍的全员轮训。积极配合市直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开展行政执法业务培训,鼓励跨部门联合开展培训。

  3.健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培训机制。认真落实《行政执法培训办法(试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初任、任职、在职培训及专门业务培训,着力提升行政执法人员掌握运用法律法规和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应急处突等能力。

  4.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积极参加市直部门组织的模拟训练、比武练兵等执法技能实训活动。同时对街道执法队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练体能、强技能、学细则”相关业务培训,加强队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树立全街道执法队伍形象。

  5.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年度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

  (二)标本兼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6.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行动。我街道执法队要于2023年底前梳理形成本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清单,对照清单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7.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根据《山西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办法》(省政府令第286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的通知》(晋政办发〔2021〕49号)规定,研究制定本行政执法领域的行

  政裁量权基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执法的裁量范围、种类、幅度等,及时动态调整并对外公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规范使用和日常监督管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熟练运用行政裁量权基准进行执法的能力。推行柔性执法,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省级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基准适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8.健全行政执法工作机制。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按照“谁执法谁公示”要求,依法准确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信息;严格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健全执法音像记录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文书制作和执法案卷归档管理;严格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根据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状况探索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完善联合检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非现场执法等工作机制,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的特殊行业、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的重点监管,并定期向市司法行政机关报送监管情况。

  9.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健全完善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制度,持续推行行政柔性执法,落实行政处罚“首违不罚”规定和“两轻一免”清单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督促引导受处罚企业加强合规管理、及时整改违法问题。推动城北街道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投诉举报平台实质化运行,完善涉民营企业行政执法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处理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

  (三)深化改革,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工作体系。

  10.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2024年底前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并完成制定城北街道行政执法事项目录,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事项清理工作,对虽有法定依据但近五年未发生的、极少发生且没有实施必要的、交叉重复的等行政执法事项按规定程序进行清理,向市司法局提出拟取消、调整或者暂停实施的意见,按规定程序处理。

  11.完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机制,厘清审管边界,明确审管权责,确保有序衔接;要深化“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吹哨事项、监督主体和工作要求,确保问题线索收集、分类、上报、处置、结果反馈无缝衔接;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案件移送和执法协助,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管辖、法律适用等争议协调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工作衔接,建立问题反映、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

  (四)综合施策,加快构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

  12.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明确执法监督职责,规范执法监督内容,加强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提升执法监督能力,确保执法监督力量配备、工作条件、能力水平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积极探索司法所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打造“室所合一”模式,优化司法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不断推进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向基层延伸。2024年底前基本建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职责明确、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市、镇两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

  13.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化建设。根据国家立法进度,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配套制度,规范做好行政执法年度报告、案件统计、案卷自查等工作。

  14.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多元化建设。探索完善重大行政执法案件专项监督调查处理机制,落实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其他监督渠道的信息共享工作机制。要加强对街道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和重大行政执法案事件的统筹协调、日常监督和业务指导,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复议监督衔接协作机制,组织开展被纠错执法案卷专项评查,加强对执法共性问题的源头治理和整体预防。拓宽监督渠道,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法治化营商环境问题投诉举报平台等信息共享机制。

  (五)数字赋能,健全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科技保障体系。

  15.推进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统筹、省级组织、省市两级集中部署、省市县乡四级一体化应用方式,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一体化平台集约化建设和部署应用,全力打造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要主动对接应用,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即时性、过程性、系统性管理。推行行政执法移动应用程序掌上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智能化水平。

  (六)突出重点,不断强化行政执法保障能力。

  16.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根据行政执法机构所承担的执法职责和工作任务,合理配备行政执法力量,加强行政执法机构队伍梯队建设。按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要求,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队伍建设。整合行政执法机关法制审核力量,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协作机制。

  17.强化行政执法人员权益保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尽职免责机制。落实和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工资待遇政策,强化职业保障,依法为基层一线行政执法人员办理保险。做好行政执法人员心理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工作。

  20.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将行政执法工作经费、装备配备费用纳入本单位预算。加大行政执法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满足行政执法工作需要。街道财政部门要对行政执法工作经费落实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三年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夯实执法基础、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执法威严的重要手段,城北街道执法对要严格贯彻落实,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分工,科学合理安排,将能力提升行动引向深入。

  (二)压实工作责任。执法队要将《行动计划》及本方案列为街道行政执法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必修课,通过集中轮训、理论研修、专题研讨等形式,使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熟知和深入理解部署要求,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切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

  (二)推广总结经验。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提升行政执法质效的好举措、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道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加强经验交流,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行政执法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挖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讲好永济经验、永济故事,切实增强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良好执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