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中彰显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价值共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具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必须系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一体落实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自觉贯彻落实到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开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系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科学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聚焦当下宣传思想战线肩负的宏大使命,就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安全工作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文化工作传承发展、改革发展方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应充分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好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自觉贯彻落实到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准确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生机勃发的核心密码,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涵育历程、核心要义和方法论原则,对于把握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在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要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更多青年学子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广大师生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
一体落实承担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既有系统的认识论又有科学的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引,又有微观层面的具体要求,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把“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落到实处,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精神高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坚定使命担当,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扛起新时代使命。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巨大的真理力量和强大的实践伟力。高校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精髓、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推进文化传承转化和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增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优势、文化优势、科研优势,涵养优良校风学风,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化主体性,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担负起新时代青年新的文化使命。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体系,专门设立开放阅读区、党史文化墙、微型艺术展等区域,引领学生品读经典作品、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持续推进“五育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强抓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聚焦培根铸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必须加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着力打造思政“金课”,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切实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一体化协同格局,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研、专题讲座论坛、研学沙龙交流等活动,推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形成课程指南、校本读本、科研成果,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拓宽实践育人渠道,组建理论宣讲、国情观察、乡村振兴等实践团队,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工地现场等,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传承转化和文化创新发展。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弘扬的重要使命,理应秉持开放包容,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抓好文化育人重点任务,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注重挖掘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要素,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打造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堂、卓越大师公开课、红色三晋大课堂、青年思政讲坛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切实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校史校训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凝练总结出引领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推动构建高校文化建设新格局。重视大学文化景观建设,加强校史馆、档案馆、音乐厅、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设,深化人文艺术素养教育,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不断提升大学文化的思想引领力、文化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
三、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制度机制
健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制度机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是确保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常态长效的发展之基、治本之策。高校必须坚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转化为落细落实的改革路径、政策举措和工作抓手,努力增强工作能力本领,不断提升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质量,努力开拓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政治优势。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将党的建设与理论阐释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体系培养等有机结合,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好政治关、导向关、内容关、安全关,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报、刊、网、端、微、屏、号等全媒体平台,确保政治安全和内容安全。加强课堂、教材、论坛、讲座、社团等阵地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启智润心,打造新时代理论宣讲高地和新闻宣传阵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担当国家使命和时代责任。
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新闻舆论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在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中,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着更加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夯实宣传阵地建设。加强校园新闻的策划、选题、采写和编辑,构建立体式融媒体传播矩阵,用新颖的形式和生动的话语,传播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加大网络宣传思想研究和工作推动力度,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宣传思想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强化舆论引导能力,主动回应师生关注的时事政治、升学就业及校园学习生活热点问题,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有理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掌握舆论主导权。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推动凝聚思想共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思想观点被群众所掌握,转化为干事创业本领的过程。高校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多维提升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提升教育引导的实效性。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引导师生全面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避免浅显性、低质性讲授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坚持守正创新讲透精神要义,提升创新理论的针对性。丰富理论宣讲宣传的方式、手段,创新宣传形态、话语,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及情感认同。(来源: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