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文说永济

永济楼上村探源

发布时间:2024-03-04 09:00 信息来源: 永济新闻 【字体: 打印本页

  楼上村最早称故市楼,位于永济虞乡镇东,南与王官村相邻,北与清华村相接,东与洗马村相望,西与吴阎村相邻。清华村古称故市镇,因楼上村在故市镇南不足两里,故又称故市楼。楼上村是由楼上和半道两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行政村落,最初半道村与楼上村还有一点距离,两村被清华至王官的马路隔开,半道居于楼上村西南,楼上居于半道村东北,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村如今已经连在一起了。

(一)

  楼上村地处王官峪谷口不足两里的地方,王官峪流出来的溪水在向北一里左右、楼上村村南的地方分为两股水流,一股沿着马路从半道村东面顺流而下,过楼上村西,可以浇灌半道、楼上村西、清华村西的大片土地。另一股水向东北方向,依着楼上村东顺流而下,可以浇灌楼上村东、洗马村和清华村东大片土地。楼上村依偎在两股水流的怀抱中,从南向北慢慢铺开,村北是著名的阎家王官别墅。

  王官别墅是清朝宰相阎敬铭的别墅。他本是陕西朝邑人士,因家乡常发洪水,便于光绪年间来到虞乡的中条山下,长期借住在虞乡屯里村,开办学堂,教化人民等,做了不少好事。他多次游览王官山水,喜欢这里的山清水秀和沁人心脾的空气,品读了自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诗文,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便有修建别墅之愿。他逝世后,由其六子阎乃竹完成此愿。

  别墅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始建,光绪三十一年竣工,整个庄园占地160亩,是一座清代楼、堂、亭、阁俱全的城堡式建筑群。其正门朝南,庄园的东西围墙两边是王官峪分流的两股山水,从庄园西边的流水分出一股向东,从庄园的南面直接流入庄园,可以浇灌庄园的良田。王官别墅东西墙边分别是通往清华村的东西大路,东路通向清华村东的石头套,西边通向清华西的西城壕。

  紧邻庄园西侧的路是主要道路,上通王官,下达清华。历史上,这条路就是去王官的官道,王官山水的美丽,引得无数文人雅客蜂拥而至,观赏旅游人士络绎不绝。尤其是唐朝诗人司空图隐居王官以来,写下不朽的诗歌评论《诗品二十四则》和300多首诗词,直接影响了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客,他们游览王官后留下了大量诗文。由于王官别墅的建成,村名逐渐倚楼而生,“楼上”逐渐代替了“故市楼”。

(二)

  村北大路向东第一条巷道通往王官别墅的南门,南门是正门。大门南边这一片主要是李姓人家的聚集地,人们常说“李半村,肖一角,剩下都是杂货货”……形象地描写了楼上的人口分布情况。往前,路西有一片竹园,青翠欲滴。靠路西边是山泉水流,柳树成荫,是孩子们戏水玩耍的好地方。

  再往前,路东曾开有代销点,笔者记得有一位姓肖的伯伯主持事务,小时候,笔者经常跟着表哥表姐去代销点买红红绿绿的豆粒糖。离这里不远处,有个朝北的舞台。靠大路东边就是肖家聚集地,地势比较低,这里过去叫东巷,巷子中间有座小庙,周围是青石板路,别有一番风味。肖家西边紧邻大路下面还有座小庙,小庙边上有口大井,井口挺大、不深,全村人都在这里吃水。笔者小时候常常跟着姨夫或表哥去挑水,看到井水波光粼粼,忽闪忽闪。一早一晚前来挑水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是自觉排队等候,还没轮到就聚在一起聊天,轮到了就迅速打水。

  半道村与楼上村相隔一条马路,在官道西面偏南,大多数是刘姓和郭姓人家。村南顺水而上一路上有七个水打磨。村东的路向上通向二峪口,东边曾建了一个蓄水池一样的小水库。

  东南方向是山坡墁地,地势比较高,农业合作社时期,村子在那里开过石灰窑。包产到户后,村民利用山上的自然资源,扩大石灰生产,一时间十几个石灰窑日夜不息,供应整个永济甚至临猗建筑业的使用。后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加大,人们对石灰生产也有了更为绿色环保的认识,进行了管控。

(三)

  楼上的美得益于山水。这股水造福这里的人们,人们与这里的水息息相关。除了灌溉农田,平时勤劳的妇女洗衣服、淘麦都需要这股水。

  淘麦时,人们一般都要起早点,按照乡规民约和习惯,那时没有人洗衣服,以免影响水质。笔者曾多次跟着姨妈去淘麦,见过淘麦的热闹场景。清晨,人们都会早早来到水渠边,那个经常淘麦的地方水面比较宽,有1.5米的样子,水流平缓,特别清,渠底青色白色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姨妈将竹编的筛子放到水里,然后倒入麦子,用笊篱来回搅动,只见麦中的尘土和麦衣顺水流走。姨妈一边搅,一边轻轻地用笊篱把带皮的麦子和秕谷捞出来,然后踅着笊篱迅速把漂浮的麦子舀起来,倒进淘麦筐里,这样筛子里的麦子越来越少,最后剩下的都是细小的石子。

  过去,人们打麦都在麦场进行。楼上地处中条山麓,麦场多数由砂石和土碾压而成,碾出的麦子都夹杂着石子和土,所以淘麦可是一项技术活儿,淘麦时不仅仅是淘洗尘土,更重要的是利用水的浮力把砂石淘净。

  当两筐麦子淘好,天空东边已升起红彤的太阳,蒸蒸日上,好不惬意。早上淘麦的人往往比较多,有时候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十分热闹。

  楼上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完全是一种享受。这正是:竹园流水环境好,人情世故都坦然。民风自古效尧舜,与世无争比桃源!

(四)

  20世纪70年代初期,运城地区水利局在楼上村东南建了清华水泥厂,采取中条山的青石制造水泥,给王官景区造成了一定影响,后来及时调整方向,改为从景区东面的二峪口山上取石头,这样才避免了王官景区继续受到破坏。

  水泥厂开始生产那会儿,国家正处在欣欣向荣的建设时代。为了扩大水泥厂销售,清华乡政府决定打通一条大路,从水泥厂直通清华村。一个原因是原来去清华的路是东西两路,不是正南正北方向,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路面不宽敞,歪歪扭扭,不适合汽车、拖拉机进出。

  新修的正南正北的大路沿着王官别墅西墙直下,王官庄园的西半部围墙被拆,庄园一分为二。曾经王官山水一路直下清华的旧时风光和路两边绿树成荫、果木遍野、溪水长流的美景均已不再,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随着社会发展,楼上村不断扩展,半道村和楼上村连到一起,村民人数也增加到两千多人。近年来,在一代青年干部的领导下,楼上村依靠水泥厂发展乡村产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让王官峪这个极具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更好地服务游客,不断传承和弘扬山水文化,在清华村西原来的山水壕东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这条路从楼上村和半道村西通过,不但为游客提供了方便,更为王官、楼上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期待未来的楼上村更美好!(来源:运城晚报 作者:杨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