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都蒲坂 永济“缶邦”考
远古部落联盟社会后期,有虞氏酋长姚重华在黄河东岸的今永济市,带领族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姚重华宽厚仁慈,因此备受四方仰慕。既而,四千多年前的永济就“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成了华夏族历史上早期的“有虞氏帝都”。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以及西晋皇甫谧编撰的《帝王世纪》均有记载:姚重华在历山耕种——耕者让畔,在雷泽捕鱼——渔者让渊,在河滨制陶——器不苦窳。尧帝时代,“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已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基本告别了迁徙不定、狩猎而食的生存方式,也进一步知道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对于生命存续的重要意义。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在四季交替中,人们总结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方式。为了烹煮熟食、便于用餐,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器皿。为了度过大自然的萧瑟严冬,人们甚至发明了能贮藏黍谷的更大容器。这,就是华夏族最早的日常生活用品——陶器。
姚重华和部族人们居于黄河东岸,不仅勇于同桀骜不驯的河水作斗争,而且善于利用充满聪明智慧的发明和创造,提高生存质量。在姚重华的带领下,有虞氏部落因地制宜,建立制陶作坊,挖取黄河胶泥,烧制精良器皿,使得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物,不断实现质的飞跃。史籍中所记载的“器不苦窳”,便是说姚重华部族所生产的生活器皿不仅没有粗制滥造的,而且还成了当时社会最优质的生活用品。也因此,“有虞氏河滨陶器”便成为那个时代甚至后世,一个聚集着智慧和创造精神的文化符号。
有虞氏部落濒河而居,左屏中条高岗,右峙华岳奇峰,河水汤汤,蒲草茫茫,自然天成的地理构造成了远古人类生活和奋斗的乐园。人们以黄河为“圣河”,以太华为“圣山”,以蒲草为“圣物”,并和制作陶器一样,把蒲草的茎叶编织成蒲席、蒲棚、蒲帆、蒲团、蒲扇和蒲履,改善了日常生活起居必要的物质条件。在那个悠远的年代,“蒲”就是华夏版图上闪烁着文明光芒的地理名称。
之后,尧帝访贤,把帝位禅让给了姚重华。其禅让天下的所在,便是位于今永济市中条山上的“尧王台”(亦称“禅让台”)。而永济这方热土,随即就成了父系氏族时代五服制度的中心之域,成了华夏原始社会的都城所在。姚重华逝世后,又把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这一“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做法,也是后世推崇有加的历史佳话。大禹继位为帝,尊四方民众之意,追姚重华谥号为“舜”(后世俗称“舜帝”或“大舜”)。史籍记载永济为“舜都”,即起源于大禹时代。至于“舜都蒲坂”之说,则是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的事了。因为秦朝始行郡县制后,今永济市才称作“蒲坂县”。
尧舜时代,今永济市还被四方称为“缶”。《说文解字》曰:缶,本意为烹饪或盛黍谷、酒浆的瓦器。由于它工艺精良、质地坚硬,因而又被劳动人民用作“打击乐器”。每当人们举行娱乐活动时,缶就成了大家青睐的一种原始乐器。因而“击缶而歌”,就出现在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由于“缶”是远古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文化用品,以至于殷商时代竟被用作地名,赫然出现在了华夏版图之上。
——它的具体地点,就在今天的永济市张营镇舜帝村、南陶村、北陶村一带。
——永济,也因之有着“缶邦”的历史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