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大唐蒲东

民国 王存才的跷

发布时间:2023-02-03 08:49 信息来源: 永济新闻 【字体: 打印本页

        “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宁误吃肉喝酒,不误存才的《杀狗》”这些在戏迷中广为流传的口诀,是观众对蒲剧大师王存才先生的高度评价。而成就这些评价的,正是王存才付出一生心血的“跷”。
        这是存放于运城博物馆的王存才生前所用的“跷”,鞋长9.5厘米,鞋尖宽0.5厘米的红绣花鞋正好是三寸金莲,根据斜度推测,几乎是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然后用绑带把脚背同木芯牢牢扎死,比芭蕾舞难度更大。
        清末民初的梨园界,旦角皆由男子充当。王存才注意到,古代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莲,男扮女角,如果是青衣或者老旦,可身系罗裙掩盖其大脚,如果是演《挂画》《拾玉镯》等小衣戏,大脚就显得不够真实。他常听老演员们说,在蒲剧演出中,“跷功”作为特殊的表演艺术曾风靡一时,后因难学而失传。
        永济市博物馆副馆长杨毅璞:戏剧行当有这么一句话:“一旦挑八角”,什么意思呢,作为旦角的话,要成为名家大家,一般须具备长相俊美、身段匀称、嗓音甜润等先天条件,但是王存才却个头偏低、肤色偏黑、嗓音也不亮,外形条件很不利于他成为一块能挑大梁的旦角“材料”。
        为了练出别人所不及的绝活跷功,有想法有苦头有决心的王存才在前辈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他以脚尖作为支撑点,使脚部与腿部呈垂直型,踩跷后不再需要加宽彩裤,就可以自然保持体型的美观与平衡。通过“跷功”这种特殊的表演艺术,王存才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冲出了一条生路。
        为把跷功练得运用自如,王存才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忍了别人难以忍受的痛。每次赶台时,他都要在自己的腿上绑上跷子,跟着马匹或箱车跑,少则十里八里,多则达到三四十里,经常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双脚磨得又红又肿,疼痛难忍。有时踩跷演完戏,他连睡觉都不卸跷,腿肚子肿得像圆木一样。凭着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王存才不仅恢复了失传近百年的“跷功”,而且加大难度使绝活更绝。他在《挂画》中结合特定情景运用“椅子功”和“跷功”,精心刻画了少女喜迎恋人的心态,用整套戏曲舞蹈动作使这个《梵王宫》的过场戏成为蒲剧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他首开唱《杀狗》用“滚背”之先河,成为文戏武唱的范例。他在《咽药》《闹堂》等戏中的“使彩”(指七窍流血)特技,使剧情至关键时刻奇峰突起,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对艺术严肃认真,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王存才承上启下,凭借一身绝活征服观众,在姹紫嫣红的蒲剧旦角行列中一枝独秀,被列为当时“蒲剧四大名旦”之首。
        蒲剧研究学者畅筠评价:王存才的戏,出出精绝!
        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赞叹:王存才的跷功,堪称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