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大唐蒲东

战国 赵杏古墓群青铜组器

发布时间:2023-01-24 09:00 信息来源: 永济市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本页

        赵杏古墓群,位于永济市城北区赵杏、晓朝、席村三村之间,属山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约9平方公里。1990年至1992年,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对赵杏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古墓400余座,跨越东周、秦、汉三代,出土了大量的东周青铜器。由于出土青铜器多没有铭文,判断墓主人应是战国时期魏国或秦国贵族、士大夫墓地。
        永济市博物馆副馆长吴军昌:赵杏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这几种组合,铜鼎、豆、壶食器组合,盘、匜水器组合,铜斧、铜锛、铜凿、铜削等工具组合,铜戈、矛、剑、镞等兵器组合,还有车马器、铜饰件等组合。青铜器器型较薄,形体适中,纹饰多蟠螭纹、卷云纹,不仅显示了东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还展现了晋南青铜时期的精湛铸造技艺。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是中国奴隶社会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西周时期,青铜冶炼与铸造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由于礼制的加强,奴隶主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五权、神权特殊的意义,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
        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和"礼崩乐坏",青铜器逐渐失去了礼器的作用,转而向生活日用方向发展。功能的演变使青铜器器型、纹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青铜器造型不仅依据人的尺度设计,装饰上也一反前一时期的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的图案,和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于这一时期战争频发,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以独幅绘画的章法表现社会、人事的内容,如宴乐、攻战、采桑等,以剪影的形式组成画幅,生动、富丽,极具装饰性。
        战国时期还是铁器时代的初期,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时代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青铜器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失蜡法、花纹模印法等先进工艺的出现,分铸法以及错金银工艺的使用,熔铸、焊接、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的推广,使这一时期的青铜制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准。其造型、装饰、铭文、制造技术等方面表现出的艺术水平和生动活泼的时代气息,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