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乡贤文化 振兴乡村经济
发扬乡贤文化 振兴乡村经济
所谓“乡贤”就是乡里的“贤人”,指传统乡村中的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有威信、有口碑的贤达之人,或以品行崇高而闻名,最容易引起乡民的认同感。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倡导文明乡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在这个特殊时期中,我村还真出现了一批“新乡贤”,他与传统的“乡贤”相比,文化水平、教育程度、思念视野等方面,都有提高和新的思路。在乡村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他就是我村新“乡贤”崔安营同志。
崔安营,今年65岁,中共党员,原在蒲州、栲栳担任过副镇长,现已退休在家。他患有高血压,曾在五年前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家里还有瘫痪的妻子,生活还靠他来照顾。但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他退休后,从不把自己当作病人,经常奔波在乡村的大街小巷,有若遇到特殊的事情,汇报给村干部,协助村干部一起处理问题。
一、退休不退岗
去年担任村级卫生巡查工作以来,每天早上抛下有病的妻子,开着自家的小轿车,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对自己管辖附近的村庄前去巡查,他走遍了五个村的大小巷道,发现哪里有“三堆”,及时联系村干部,并及时拍照上报,他从不计报酬,为镇、村的环境卫生工作做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二、他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他有心脏病史,但他从不把自己当病人,在村里经常参加党员的义务劳动,不定期更换板报,写标语,春节来临时,为村民义务写春联。在镇文化活动中也表现特别突出。在他的辛勤努力下,韩村书法协会由原来五六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人。他们一行人在他的带动下,在春节来临前,不畏严寒,不计报酬,为附近的长杆、龙行、北苏等义务写对联,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迎接了地区书法协会的检查。
三、他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今年疫情防控战役中,他更表现的特别突出,他不顾自己有病,每天晚上都要去值勤点去检查问题,和值班人员座谈,白天去菜市场人多的地方拍抖音,教育大家不扎堆,少出门,不给政府添乱,每天把党员和村民好人好事写成光荣榜贴到村里最醒目的地方。在疫情期间,他写的对联都与疫情有关。比如“没鼓队,少歌舞,婚事从简;防疫患,少设宴,响应号召”,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也达到了宣传疫情防控的目的。他还经常外出为党员、群众服务,“七一”去原在镇所包的过远村和党员一起大唱红歌,参观拍照。为北苏村庆“七一”写快板词,在家为北苏村排练舞蹈快板。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一味的追求金钱和权力,原来居住在乡村的知识分子、技能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向了大城市谋求发展,乡村的淳风良俗日渐消失,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发展上的重要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他们既担起了乡村治理的重担,又充当起了“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传声筒。为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我们更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的“新乡贤”,他们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而后又回乡,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乡贤文化建设,利用乡村文化讲堂、乡村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大力宣传乡贤文化,放大乡贤文化的力量,形成尊崇乡贤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乡贤群体的能力,实现资金回流,人才回乡,让他们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