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大唐蒲东

亘古蒲州 — 初唐

发布时间:2021-10-20 10:54 信息来源: 永济市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本页

文/杨孟冬

  【唐朝起始于公元618年,止于公元907年,共二百九十年。是当时世界上罕有其匹的庞大帝国,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最令人称羡的鸿篇巨制,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风采,成为后世无限追忆和治国实践最理想的境界。】

  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诏令改郡为州,始行州、县两级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州官称刺史;县官称县令。

  十年后,即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时)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民少吏多”的实际情况,“思革其弊”,对州县进行大规模地并省。同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根据山川地形,分天下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见《新唐书》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道”尚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建制。中央只是时常派遣“黜陟使”(官名)分巡各道,调查官吏的行政作为以施赏罚,并询访地方情况。像当时的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李靖,就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十三位“黜陟使”之一。我们常说的“河东道”,即称名于此时,辖境泛指今山西广大地区。

  时本地属河东道,蒲州。

  蒲州治河东(今永济市蒲州镇),辖5县,分别是:

  河东县(今永济市蒲州镇)

  永乐县(今芮城县永乐镇)

  虞乡县(今永济市虞乡镇)

  桑泉县(今临猗县临晋镇)

  猗氏县(今临猗县)

  

  初唐蒲州区划图

  历史进入唐代中期,唐玄宗(李隆基)时根据各州地位的轻重、人口的多少及经济发展等状况,将各州列序排名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时全国共有四辅、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座卫星城市。由于皇室不断加强对“龙兴之地”北都太原(今太原市)的特殊礼遇,地处要冲的河东道蒲州倍受朝廷关注。开元八年(720),蒲州升制,与郑州(今河南郑州市)、陕州(今河南陕县)、绛州(今新绛县)、汴州(今河南开封市)、怀州(今河南沁阳市)同为“六雄”。大唐六大雄城,河东地区就占了两个。

  开元九年(721),蒲州进入了最为鼎盛辉煌的历史时期。是年,大唐王朝置“中都”于蒲州,为“河中府”行政所在。“中都河中府”一跃成为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齐名的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不过,仅只半年,中都河中府即被罢黜。究其原因,不得而知。随后,蒲州又“复为州”。

  开元十二年(724),祖籍蒲州的中书令(宰相)张说(世居河南洛阳),鉴于“辐辏之地”蒲州军事、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奏令改建黄河天堑——蒲津桥。出于蒲州介于京师长安与北都太原之间纽带作用的考虑,唐玄宗欣然纳之,即升蒲州为“上辅”,与近京畿的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华州(今陕西华阴市)、岐州(今陕西凤翔县)并称“四辅”。蒲州,荣耀地成为大唐帝国的畿辅重镇。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下令将原十道增至十五道,改黜陟使为采访处置使(官名,简称采访使,掌举劾所属州县官吏),“理于所部之大郡”。(见《新唐书》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从此时起,“道”正式成为地方一级政权机构。大唐行政区划由唐初的州、县两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时河东道采访使驻蒲州。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又下令改州为郡,蒲州易名为“河东郡”。以州改郡,并无政治体制上的差别,实质上只是名称的变化。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郡”作为当时的地方二级行政机构,之名仅仅延续了27年,到了唐肃宗(李亨)乾元三年(760),即被废除。之后,大唐地方二级行政机构再次恢复州名称谓,至唐末不改。值得着重说明的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充分认识到了河东郡的军事战略地位,于是再建“中都”于河东郡。“中都河中府”重新又恢复了“大都会”独特的政治、军事地位,为蒲州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又一次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