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田野】 悬崖上的村庄——扶窑
连接扶窑村与虞乡镇的是一条近30公里,两米多宽的陡峭山路,搭乘着村民上山干活的皮卡车,记者踏上了探访扶窑的旅程。尽管已经做好了行走陡峭山路的心理准备,还是被两边险峻的高崖和沟壑吓了一跳,往上看悬崖峭壁,往下是100米的深沟,令人头晕目眩,颠簸着拐过了好几道山弯,远方的山峦变得清晰起来。扶窑村的村民为什么要住在这样高的深山之中?与记者同行的摄影师陈春明就是地地道道的扶窑人,他告诉记者,1958 年,全国各地来逃荒的人经过大山,下面没有田地可种,为了生计,他们在山上开垦荒地。慢慢的,人口越来越多,70年代,扶窑村的人口就达到1000多人。
随着颠簸的强度越来越明显,连续的山弯也让汽车行驶的速度慢了下来,我们来到了扶窑村山路最险峻的路段,坡度大、弯道多,路面窄,仅容一辆车通行。
这么难走且陡峭的山路,和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陈春明说,他从小在山里长大,饱受交通不便之苦。当年,山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上下山运东西都是用扁担挑着。
路上,我们遇见了村委会主任王德安,他正在指挥修路。王德安告诉记者,由于资金问题,扶窑的出村路只是简单的进行了修缮,由原来的一米拓展到现在的两米左右。但由于是砂石路,路面质量不稳定,需要经常维护整理。村民们也不用再像以前挑着扁担走山路了。
乘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我们终于来到了一片开阔地。高低起伏的山峦展现在眼前,层层叠叠的绿色勾勒出一块块的梯田。这儿气温比山下低5~6℃。在一大片西红柿种植地,村民燕新录一家五口人正在兴高采烈地采摘西红柿。面对记者的采访,燕新录不免有些拘谨,但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一种丰收的喜悦,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满足。由于这两年收成好,他们已经在山底下盖上了新房。
扶窑村共有91户300余口人,村民三五户择山凹处分散居住,形成了10个自然村。几十年来,农民仅靠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维持生计,村民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2012年,扶窑村的新班子上任,面对扶窑的状况,村委会主任王德安陷入深深的困惑。扶窑的出路在哪里?全村300多户村民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将这样的深山老林变成一块聚宝盆?王德安决定先修路,路修好后,又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发展西红柿种植。现在,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收入都在十几万元。
2013年,扶窑村委会鼓励村民重新上山,发展西红柿种植。由于扶窑村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这给西红柿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种植的西红柿口感好,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扶窑村的西红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00多亩,亩产西红柿5000多公斤,每亩西红柿收入最高可达到10000多元。现如今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扶窑西红柿如今不但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也吸引了一些有发展眼光的投资者在山上承包土地,开发种植。
运城人荆武将就是投资者之一。说起在扶窑的投资,他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扶窑村自然条件好,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最适合西红柿生长。他种植的西红柿绿色、无公害、有机,并注册了商标。今年他又种了奎藜,是从南美洲引进的一种黄金谷物。
如今的扶窑村不仅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小山村,也成了大家眼中的一块风水宝地。政府为支持扶窑村的发展,为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板提供照明和活动板房,不断改善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科技进驻生态农业,与扶窑的传统种植业相融合,给扶窑注入了新鲜血液。面对扶窑的未来,村委会主任王德安也有了全新的思路,在继续做大做强扶窑村西红柿产业的同时,发展中药材种植,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扶窑、关注扶窑,让扶窑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转自永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