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不好
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中有一个名叫法赖尔的角色,他奉行一种“好好哲学”:“要人宠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们面前,投合他们的爱好,称道他们的处世格言,隐晦他们的恶行,恭维他们的缺点,赞美他们的行事……”这是颇带一点洋气的“好好先生”。
在我们党内,也有这样的“好好先生”,他们奉行的人生哲学是“多栽花少挑刺,留下人情好办事”,在是非面前甘做“沉默的羔羊”,原则问题不开口,话到嘴边留半句,遇到矛盾绕着走;他们精于“察言观色”,对上级唯唯诺诺,曲意逢迎,对同级包庇掩护、少说为佳,对下级放任自流、不管不闻,总之,一切以不得罪人为处世之道。
“好好先生”果真好吗?只要稍加分析,其结论不言而喻。首先,“好好先生”害人。对违反纪律的行为,明知错了,也不批评不制止不帮助,甚至睁只眼闭只眼,致使违纪人的错误越来越大,在邪道上越走越远。这样做,名为“好好”,实为害人助恶。其次,“好好先生”害己。对任何违纪行为进行规劝、制止和斗争,并视情向组织报告,这是党的纪律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所不容许的。再次,“好好先生”害组织。如果党内“好好”之风盛行,必然导致违纪事例增多,歪风邪气上升,组织涣散,纪律荡然无存,其结果必然削弱党的战斗力,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政治生态沙漠化,歪风邪气大行其道,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无不与“好好先生”大行其道、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缺失相关联。
再对“好好先生”的人格作一番剖析,发现隐藏其背后的并非“好心”,而是“私心”。“政者,正也。”胸中不正,即使看清了是非,也会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拿原则做交易。纵观一些人乐于当“好好先生”,不讲是非、只讲世故,不讲原则、只讲关系,不讲批评、只讲和气,甚至对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听之任之,手下留情,归根结底是怕得罪人丢了选票,怕有求于人断了后路,怕揭了别人的短引火烧身。怕这怕那,就不怕失职渎职被群众戳脊梁骨,就不怕党的事业受损失。这正是所谓“好好先生”的病灶所在。一个共产党员如果失去了原则,任其私心杂念绊住自己的手脚,那离与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同流合污就为期不远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针对“好人主义”倾向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一些人对同志间的缺点错误不敢讲,对不正之风不敢挡,对棘手问题不敢碰,以为这样就不会得罪人。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在好与坏、正与邪之间没有平衡的余地。忠实履职,依法管事,敢于同违规违纪现象作斗争,得罪的只是少数人、不自觉的人,却会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如果不讲原则,不敢负责,势必使多数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实际上是得罪了多数人。身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应该有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境界,有讲真理不讲面子的党性,有勇于同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胆识。这样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正气是社会的福祉,而邪气则是文明的腐蚀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战胜邪恶、勇于同错误倾向作斗争,自身需要有足够的底气。所谓“正气在胸,则百邪不敢犯校”,道理就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领导干部“严肃纲纪、嫉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共产党人敢于“亮剑”的勇气,来源于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亮剑。只要我们摈弃私心杂念,决然不与“好好先生”为伍,对错误倾向敢于批评,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敢于斗争,就能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政治生态,为深化改革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