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文说永济

永济得名“永济渠”

发布时间:2020-07-14 08:42 信息来源: 永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话说清雍正六年(1728)蒲州升州为府,要设附郡县。为这个新设县取个什么名子呢?时任蒲州知州的崔佩 (正白旗人),反复斟酌。不知如何是好?“蒲坂”“河东”“河中”,这些古名史上已有,毫无新鲜感,且容易和州、府相混。焦急之中,崔佩换上便服,让轿夫把他抬出城外散散心。当崔知州出了蒲州东门“迎熙门”,来到大通厢时,往南穿过大市街,过了广孝巷,来到通耕巷时,看到一位老农正在渠边浇地。崔佩让轿夫放下轿子,步行来到老农身边与他交谈起来。交流中老农告诉他这条渠是前朝蒲州知州许鹏大人所开。当时修了两条渠,一条在大通厢,一条在城北复安里古城下。说起修渠的原因时,老农感慨地说:“城东、城北一带,靠近峨嵋㟲,沟深坡陡。每逢大雨则洪水漫流,不仅冲毁庄稼,通向城里的大道也积水成潭,行人车马难以通行。自许大人开此两渠后,涝时把水排进黄河,旱时还可浇田。人们感谢许大人的功德,将这条渠命名为永济渠,寓意永远济人,旱涝无恙。另一条渠命名为溥惠渠,寓意溥畅而至,惠泽于民。至今,时过百年,但逢年过节,老百姓还在自个家中给许大人上香祭祀呢。”
      崔知州听了老农一番话,深受启发,不由得击掌叫好:“好一个永远济人的永济渠,有啦,有啦,有办法啦。”
      老农不解地问:“先生,你说什么有啦?”
      崔知州说:“当今天子,雍正皇帝,励精图治,升州为府。要在蒲州设一个附郡县,我正发愁县名呢。这不,就叫“永济县”好了。”老农惊愕地问:“先生你是何人?”崔知府谦虚地说:“本官乃蒲州知州崔佩是也。”老农赶忙下跪说:“小人有眼无珠,不知崔大人驾到。得罪!得罪!”崔知州忙扶起说:“先生请起,你帮了大忙了!”
      崔知州叫轿夫过来,快步抬回州衙,立即向皇帝上奏折,建议蒲州新设附郭县为永济县。
      接到奏折,雍正皇帝阅后龙颜大开,朱笔批示蒲州升州为府,设附郡县永济县,责吏部选拔卓异官员即刻赴任。
      不到月余工夫,首任永济县知县施奕簪(福建安溪县人,举人),县丞彭由义(湖北汉阳府孝感县人),教谕高定(平定州乐平县人,辛卯科举人),训导宋毓昌(平阳府岳阳县人,廪贡生),典史刘大英(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人,监生)城守王振威(平阳府临汾县人,武生)等一班官员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崔知州将州衙暂作县衙,将施知县一班人安顿下来,筹备设县庆典大会。
      不几日,新任知府刘登庸(顺天平谷县人,监生),同知章伟(江南泾县人,监生)等一班官员已陆续到任。是时,知府未有署,即居州署。而知县施奕簪就近租民房暂理公务。第二年,知府刘登庸于郡城隍庙左建府署,自州署迁此。原州署移交永济县为县署。同知章伟于雍正十年(1732)在永乐镇建同知署。永济县丞署在鼓楼东街都司衙署之左。教谕署在县文庙后西偏。训导署在文庙后东偏。典史署在县署东北。至此,新旧交替,蒲州升州为府,新官员励精图治。新设永济县施奕簪率一班廉吏秉公执法,气象日新,城守王振威维护治安,抑恶扬善,永济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