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大唐蒲东

序言

发布时间:2010-08-10 10:30 信息来源: 永济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本页

    黄河冲出晋陕峡谷,在晋西南平原拐了个弯儿,由北向南而后东流去,形成了一种围抱,一种呵护,仿佛母亲温暖的臂弯。山西永济就依偎在黄河的臂弯里,枕着日日夜夜的不息涛声,一如聆听催眠的哼唱。永济也就成了母亲的宠儿,成了整个黄河流域最得天独厚的地方。
    这里是黄河中游,这里是祖国腹地。比起上游峡谷的飞流湍急和下游悬河的危机四伏,黄河在这里展现了自己雍容又壮阔的美丽:河床宽广,河水漫漶,河流从容。好像在逼仄的峡谷中禁束得太久,来到这广袤的晋西南平原上才能够惬意地放松和肆意地炫示。黄河实际上也是这里的开拓者,是她断裂了太行山系的中条山和秦岭山系的华山,打开了从青藏高原滚滚而来的巨大水流东去入海的通道,收容了东岸的汾水、涑水和西岸的渭河、泾河,滋润了两岸的晋南平原和关中平原。“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势,壮关河之气色。”“西阻大河,东倚太行,潼关在其南,龙门在其北。”(《蒲州府志》) 就是这里山川形胜的写照。“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清,峻德)天成界划,中条、华山的“中华”二字也成为我们民族冠名的众多传说之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独特的地理构成和自然形貌,使它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民族就在这里进行自己幼年的启蒙和早期的奋斗,这里的山岗河流平川沃土,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最初的生活与繁衍的摇篮。白昼与黑夜,日出与日落,月朔与月望,四季与节气,都是以这里的计时来分野和划定的。
    从上古时期开始,这里出现了一座城市,当然是那种最原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由于周围长满葳蕤的蒲草,那坚挺的枝干、繁茂的绿叶和丰满绵润的蒲棒,被远古时代的人们认为是祥瑞的植物,就把这个城市起名为“蒲”。华夏上古时期一位伟大人物就生活在这里,他就是五帝之一——舜。舜待(继)母至孝,待(庶)弟至爱,待人至仁,待物至善。尧王访贤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位仁爱的舜,就把帝位传给了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了他。舜继承了王位,把国都定于蒲。(《帝王世纪》:“舜都蒲坂。”《括地志》:“蒲坂故城,舜所都”)舜“生于诸冯、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这些地方都在这一带,至今遗迹尚存,仿佛还散发着思古之幽情。舜的建国宗旨“天下一人饥则我饥,天下一人寒则我寒”至今还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参照。作为华夏古国的国都,其原始的简陋景象可以想见,而其重要地位,却不能因为它的简陋而被忽视。人类社会缓慢前进的历程中,它是一处重要的驿站。
    夏至西周时期,蒲称“长原”、“长坂”,多为侯国。周武灭商,大军路过距蒲不远的首阳山,我们熟知名字的那两位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企图劝说周武王不要灭商伐纣。历史车轮他们当然阻挡不住,在周灭商后,拒不食周粟,就饿死在首阳山,留下了两个大墓冢,还有“二贤祠”。他们不肯瞑目的目光,透过历史的烟云,也许在默默注视着千年之蒲的每一次变迁。
    春秋晋霸,晋之邑地,仍封建为侯国。
    战国时期,称“蒲邑”,属魏。邑即城,分明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了。
    秦汉时期,称“蒲坂”。是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亲自改定的名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蒲属河东郡。始皇帝二十八年(-219年),巡东方,封禅泰山,途中登蒲邑,见长坂。长坂是公元前625年修了黄河浮桥,河西河东的道路连接秦晋,很逶迤的大道。这位命令天下“同文同轨”的铁腕政治家很随便地把这个黄河岸边的城市改名为蒲坂了。(《山西文史资料》99,3-4)史书上说的“舜都蒲坂”,应当是此后的记载;而我们至今说的“永济古称蒲坂”,也是说的这以后的事。当然秦都咸阳,汉都长安,这里只能是县级建制了,是为“蒲坂县”。
    王莽篡汉时,将蒲坂改为“蒲城”,不过这蒲城的名字与他的“新朝”一样短暂。
    西魏大统三年(537),宇文泰打败东魏高欢——就是那位修葺晋祠的一代枭雄,夺得蒲坂。九年(546年),迁城距河岸只二里,建起坚固的砖城,成为“关中之巨防”,并改名为“秦州”。
    北周时,改名为“蒲州”。从此,就一直称“蒲州”。
    经过几千年雨雪风霜的磨洗,经过几千年烈火烽烟的熏染,屹立于黄河东岸的蒲州,终于冲出了时光隧道,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迎来了自己繁荣昌盛的年代。
    这是一个充满着盛世气象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和创造的年代,经济繁荣如江河行地,文化昌盛似日月经天,而我们蒲州,抓住了历史机遇,书写了自己最辉煌的一页。
    这一页,直到1300多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光辉未减,积淀为古老深厚的文化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