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永济名人

“群众需要,我义不容辞”:记高级农艺师东陈村图书管理员张长廷

发布时间:2012-08-20 08:35 信息来源: 永济市新闻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群众需要,我义不容辞”

 ——记高级农艺师永济市东陈村图书管理员张长廷

    一位曾经担任局长的古稀老人,退休返乡后,本应自由自在享受清闲的晚年生活,但他却退而不休,肩负起了村里的农科专家、农家书屋义务管理员,尽心竭力为乡亲们服务。他就是高级农艺师、开张镇东陈村图书管理员张长廷
    问及老人的想法,他说:“一辈子都在推广农技,现在退休了,就将农家书屋作为阵地,继续发挥余热,尽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将所学知识传授给群众。”

自学成才,农家小子变身高级农艺师

    1950年,因为家庭困难被迫退学的张长廷,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成为了原永济县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1953年,张长廷被组织分配到夏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农技推广专业人员。
    对于仅上了一年初中的张长廷来说,面对一大堆数字和专业名词显得无所适从,但他没有退缩,他选择了自学。
    白天,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他实践的脚印;夜晚,灯光下刻苦攻读专业知识……不久,年轻的张长廷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在学习中,他不断的成长着,从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站长,到农业局副局长、局长,再到农工部副部长,一干就是50年。本该60岁就能退休安享晚年的他,却因为技术过硬,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将退休年龄一再延长,直至65岁才离开一线工作岗位。
    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张长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农作物生长要点、讲的最多的是农业新技术推广、做的最多的是农技培训和田间现场指导、打交道最多的是基层农民群众。每年讲课最少也有60余场次,足迹踏遍了夏县的角角落落。
   

余热不减,退休返乡为农再服务

     2003年,张长廷终于退休可以安享晚年了,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却依然有着一颗热切的心。“我不想离开农业战线,我还要为更多的农民服务。”2004年,临汾市农业广播学校负责人辗转找到了他,返聘他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专职教师。
    再一次回到农技推广战线,张长廷感觉自己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运城、临汾,30个县他每个县都跑了个遍,5年时间,讲课达到1320场次,受课群众多达8.5万余人次。
    2009年,已经76岁张长廷在家里人的要求下辞去临汾的工作回到开张镇东陈村的家中。但已经真正“退休”的他依然闲不下来,还是坚持每天学习,帮助相邻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渐渐的,十里八乡的农户遇到问题都会来找他请教。
    “农民之事无小事。群众能找到你,你就必须想尽办法给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是张长廷给自己定的标准。
    “全靠了张老师,要不是他到地头帮俺现场诊断,俺真不知道这40亩玉米犯的是啥毛病!”开张镇普乐头村农民张宏伟家的玉米出现了黄叶现象,张长廷专门去地头现场查看,帮他找出了症结所在。
    老王家的玉米长势不好、老李家的果树虫害严重……渐渐的,张长廷感到这么一家一家的看、一户一户的教进展太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多数农民遇到的问题。
    自2009年返乡近三年来,张长廷帮助农民解决的生产难题不胜枚举,他已经成了乡亲们打心底里信服的“科技顾问”。

 醉心科技,古稀老人成了图书管理员

    2009年,一则新闻让张长廷眼前一亮:农村书屋全覆盖。
    有了农家书屋,就有了帮助农民学习技术的阵地,就可以组织更多的农民从基础农科知识学起,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张长廷找到村支书,主动请缨,义务担任村图书管理员。
    房子有了,书柜有了,但是国家配发的图书一时还没有到位。爱书如命的张长廷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500余册图书捐献了出来,让乡亲们早一步走进农家书屋,早一天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为了便于群众掌握学习内容,他自己出钱买来了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将自己从书中找出来的重点对群众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配发图书到位后,他又和前来送书的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一起,将1600余套(册)图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类。政治类109册、历史类230册、农业科技类397册……张长廷如数家珍。
    “姓名,李好义。书名,棉病虫综合防治。借出,7月9日。归还,7月19日;姓名,李正殿。书名,杏树栽培。借出,7月2日。归还,7月14日……”如今,走进东陈村,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委会门前的“农家书屋”,一间小小的书屋,在张长廷的打理下,图书整齐码放、桌椅一尘不染、资料登记详尽……
    “下一步,我想在农家书屋门口放一块黑板,根据时令节气更新黑板报内容,让群众及时掌握最新农业技术的要点。”在张长廷的心中,时时刻刻想到的都是农民群众。

    市新闻中心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