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版本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济 > 永济典故

民间社火

发布时间:2020-06-02 09:43 信息来源: 永济市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本页

第一节造型社火

高 跷
      俗称“踩拐子”。全市普遍流行,多在元宵节表演,以西文学、程胡庄、下吕芝、太吕、三张、洗马、石桥、侯孟、枣圪塔村等村最具特色。表演者踩着有脚踏装置的木质高跷(俗称拐子),装扮成各种神话、传说或戏剧人物,在锣鼓伴奏下边走边表演。拐子高低不等,低者1~1.5米,高者2~3米。表演形式有双拐、3人4拐等,表演特技有上高桌、劈八叉等。
背 高
      又称“背枝”。表演者在身上捆绑一个铁架子,架子上1根铁棍高过头顶,再在铁棍上配有脚踏和铁架。表演时将3~5岁幼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固定在其上。一般以1出戏剧人物为1组,在锣鼓伴奏声中,背者跑前跑后,穿插进行表演。亦有背两名幼儿组成一出戏的。以东伍姓、干樊、南梯、赵伊、洗马等村较好。
高 抬(扛桩)
      又叫“扎高抬”“抬阁”。春节期间表演。在大方桌上,安装各种形状的铁架子,架上装饰扇、花、盆、云、山等景,景中站立儿童装扮的戏剧人物,由8个人抬着穿街过巷游行表演,也有用大车或机动车拉着表演的。扛桩者踏着鼓点行进,桩上小演员不停地做出各种动作,上下配合,生动有趣。市域东部流行普遍,主要以洗马村、黄旗营、枣圪塔、东开张、伍姓、南梯、东西阳朝等村为佳。
竹马 跑驴
      竹马原名裤马,将一条裤子的裤腿内楦物,一条裤腿作马头,另 条裤腿作马屁股和马尾,系与人腰间。表演者扮戏剧人物,一手提马头,一手扬马鞭。若干人跑各种队形。后来马头、屁股用竹签扎架,糊纸画彩,更加逼真,改称竹马。
      跑驴是先用纸浆焙成驴(或马)前后身模型,或以竹皮捆扎成驴(或马)框架,上糊纸或罩以布,绘上色彩,饰以尾巴或响铃。跑场时演员扮成“新媳妇回娘家”之类戏剧人物,奔跑跳跃,穿插行进,鞭声阵阵,铃声叮当,气氛红火热烈。

第二节表演社火

锣 鼓
      城镇乡村普遍流行,多用于喜庆、迎神、赛社等。乐器配置以鼓、锣、钗、钹为主,辅以小钗、云锣、爆鼓(一种手持小鼓)等。敲打套数及演奏风格因地而异。已发展成数百人组成的着装方队巡游表演。
舞龙灯
      亦称“耍龙灯”。龙灯用竹篾、彩绢扎糊成龙的形状,上面勾画出龙鳞、龙头、龙角。龙嘴内喷火者称为“火龙”,喷水者称为“水龙”。一条龙灯由首、身、尾若干节组成,每节龙身内点燃一支蜡烛,下装一长柄,由耍龙灯者操控,整条龙长10~20米。前面1人手举绣球引逗,龙随绣球舞出戏珠、摆尾、盘柱、翻身、穿花、卷曲、翻滚、腾跃、抬头喷火、喷水等动作,表演时有锣鼓、鞭炮、火铳助威,一般多在夜间表演,表演者20~30人,互相配合,在锣鼓的伴奏下,或沿街行进,或在广场表演,气势宏大、壮观。以白坊、南营、胜光、西敬、小敬、韩家庄、姚村、赵伊、新街、南郭等村水平较高。
背 冰
      “背冰”活动源于韩阳镇长旺村,为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时由一壮汉肩扛丈余长檩条在前引导,名曰“旗杆”。表演者(人数不限)不畏寒冷,均赤脚裸背,身背冰块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其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农民起义军北征攻打黄河渡口时,清军将领夏辛酉强拆民房,设火墙防御。长旺村人相福录献策下河凿冰,背冰灭火,取得成功。相解甲归田后,组织民众创编背冰舞蹈再现当时场景,以展示农民起义军的英勇剽悍,传承至今。每年社火中多有表演,传承至今。
       永济背冰200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 狮
      俗称“耍狮子”。由两人合披一张狮子皮,一人舞头,一人摆尾,相互配合。一般有两个大狮子或一大一小,在锣鼓声中由引(耍)狮人手执绣球或单刀引入场内表演。其招数有里摆、外摆、旋风铰、泰山压顶、回马刀等,表现人降猛兽的情景。或将绣球放到场中,狮子作扑、跳、翻滚等动作。另一种表演形式是狮子上高杆。杆高10余米,杆上绑圈椅、方桌(桌腿朝上)及秋千、铡刀等物,在锣鼓、鞭炮、口哨声中,耍狮人持刀或绣球,引导狮子踩着铡刀爬上杆顶进行表演,动作惊险。舞狮在农村颇为普遍,以南湖、土乐等村表演较为精彩。
旱船 小车
      旱船又称“跑旱船”。用竹子或木条扎成船架形状,围以布料,施以彩绘,船身扎满绸花,悬挂小镜、小旗、儿童玩具和灯笼,由两人扮成船姑和老艄公进行表演,船姑驾船,老艄公执桨。表演动作有行船、陷滩、撬船、旋船等,每跑1圈或数圈,唱1段秧歌,每段4句,内容以农村生活为主。
      小车形似独轮车,制作与旱船相仿。表演时坐车者和推车者扮成夫妻,在锣鼓伴奏中或上坡过河,或平地飞跑,动作多样,姿态各异。以四冯、南梯、枣圪塔、宋家卓、张留庄等村较活跃。
花 车
      又称“彩车”。旧时是在一辆大车上扎成各种动物图案,或“二龙戏珠”,或“狮子滚绣球”等游行。20世纪50年代,有扎飞机大炮,也有扎五谷丰登的。后多用汽车、拖拉机等现代运输工具,在车上扎着农业丰收、工业成就、城镇面貌、发展规划等巡游,均有锣鼓助威。
霸王鞭  
      亦称“打花棍”。属集体舞,参加人数多少不等。先用各色彩纸、布条和方孔铜钱把竹棍饰成彩色花棍,花棍两头挂有铜铃即成霸王鞭。表演时1人1棍,边歌边舞,以棍自击肩、膝、腿、脚,动作整齐,时而变换队形,也可边走边打。
蒲州伞秧歌
      用竹篾、彩绸、金箔、绢花制成“蒲州花伞”。蒲州伞秧歌表演以“蒲州花伞”为道具,表演形式有花伞开合、旋转、上下翻飞、队形变换等。
武 术
      表演者持刀、枪(矛)、棍、鞭等器具,边走边表演各种跳、滚、打斗等动作。太极拳、剑、刀、扇在社火活动中均有展示。2000年后,市武校还表演集体长鞭、流星锤、对打等节目。
耍 玄(神兽祈福)
      即玄武、独角兽表演,俗称“耍玄”。“耍玄”在永济当地享有盛名,表演时队伍最前面有20面龙虎旗,分别代表东、西两面的青龙、白虎,两只兽分别代表南、北的朱雀和玄武。由20个年轻力壮小伙子对架表演。据传,古时村民为了保护家园,根据阴阳风水学说,将中国古代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东西南北的镇物来驱祸避邪、祈福纳祥,庆贺丰年喜事,憧憬美好生活。
五挂秋千
      五挂秋千又称“五挂秋”,是枣圪塔村独具特色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清代中叶,由枣圪塔村民杨木匠设计创造。即在一副秋千架上,挂有5个秋千,可同时供5个人荡游,互不相扰。结构独具一格,造型硕大气派,在当地久负盛名。
      装置“五挂秋”所用材料有碾麦碌碡12个,粗壮长麻绳10条(象征十天干、十二地支),一般绳索三五十条,两根直径尺余、高10米左右主杆和若干短木杆,组装成一个庞大的秋千架子。由百余名村民将拉绳拴牢后,再配有几头大黄牛牵拉,人畜合力将秋千架子竖立,并移放到两个竖起的碌碡上,再将10根大绳分别拴在10个碌碡上,使秋千架子固定,饰以铃铛、彩旗、彩灯等。
      “五挂秋”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栽”起,正月十七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几乎年年春节都栽,改革开放后“栽”过3次。